对“最”这么感兴趣

此一篇史上最专业的心理学文章。

在百度新闻,在新浪微博,在知乎,看见带“最”的字眼,我总有种冲动想探个究竟,它/他/她到底“最”在哪里了,难道和我心里的那个“最”还最?

最轻量的android固件(最轻量?最小也要100M吧?)

最快的排序算法(最快?快排和堆排的o(N*lnN)还不够快吗?)这条苦逼程序猿才懂

校花(最漂亮?我妈已经很漂亮了!!!!)

史上最低价(最低价?YISHION有过最低价吗,一直都很贵?!)

史上最牛广告人(最牛?%……&%&%***%&%)笔者没想如何举例下笔

全省最高分(最高?比我们市榜眼还高?不信!)

史无前例的足球控(史无前例?@秋子 已经够控了。。。:-))

吃什么减肥最快效果最好 推荐6种人气最高的减肥食物 (最快?女生比较感冒的话题!)

上面都是带最的词句,有开宗明义的“最”,有旁敲侧击的“最”。回忆或者设身处地,在特定的情景下,眼遇上述之“最”,是否也按耐不住?

举生活可能的例子,倘若有下面的场景,X大学Y专业Z班A君一日聊起,“她是咱班最有男人味的女生!!”,B君先在脑子里找寻班里所谓“最有男人味”的女生,短暂的找寻过后:

1.倘若B君顺利找到了那一位,此时:

==1.倘若B君的答案和A君相同,那么B君可能诡异的笑一个声,我也觉得是。

==2.倘若B君的答案和A君不同,那么B君可能会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
2.倘若B君没有找到,他觉得Z班的女生都挺女人味的,他很可能会好奇的追问是谁,为什么是她,etc。

在这里,存在着我们探知本能的因素。在听闻“最”过后,倘若我们印象没有清晰的“最”概念(譬如,最大的虫子等),此时探知本能被触发。我们可能兀自绞尽脑汁,就似上面B君遇到问题后的反应;又或者可能急切向外界寻求索要答案,就似上面的第二种假设。

人们对自身认知【认知—cognition ,指通过心理活动(如形成概念、知觉、判断或想象)获取知识(简称,认知保护)。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、意志相对应。——摘自《百度百科》】是另一种很关键的因素的自我保护。我们在日常生活逐渐对事物或者问题产生自我的见解或答案(当然这些见解或者答案至少被自己认同),认知形成的过程可能是潜移默化的。当出现异己的观点,人们会不自觉的阻碍自我认知,而可能从来不会首先怀疑自己的认知。B君对“最”的兴趣一部分来自因B君寻找的答案与A君不同而产生的认知保护。因此,这种情况下,B君会兴冲冲的和A讨论吵一番。

另有与此文不着边际的一句话,别刻意阻碍自我认知,那只会让你变得更自闭狭隘。

细看,认知保护的过程伴随着人们探知过程。这两点不矛盾。因此,在看新闻,微博,知乎的时候,会不自觉留意“最”的字眼,并不是“最”在汉字中有多么特俗视觉效果,而是我们的探知本能和认知保护在起作用。

当然,还有一点未提及,人们的兴趣本身也左右着他们对“最”的关注程度。譬如,“英超最强阵容”,如果读者对足球不感兴趣,自然而然不会对此做过多的探究,此时的“最”对牛弹琴。

所以,人们对“最”的冲动来自:

  1. 兴趣

  2. 探知本能

  3. 认知保护

本文首句是个引子,别当真!笔者未接受专业心理学训练,文章是笔者阅读过后所感所想,可能会有很多的专业漏洞,欢迎斧正。所以此文很不靠谱,轻易当真你就输了:-)

本文完 2012-11-5

Dylan http://daoluan.github.io/

05 November 2012 会持续更新